WWE|WWE《巴黎之戰》結果、獎項!貝琪·琳區(Becky Lynch)背刺CM Punk,正式加入賽斯·羅林斯(Seth Rollins)陣營!

WWE|WWE《巴黎之戰》結果、獎項!貝琪·琳區(Becky Lynch)背刺CM Punk,正式加入賽斯·羅林斯(Seth Rollins)陣營!

巴黎回歸,熱情滿場

WWE《巴黎之戰》結果、獎項!WWE再度回到法國,於巴黎La Défense體育館舉辦大型現場特別賽《Clash in Paris》。歐洲觀眾向來以火爆的能量著稱,而法國球迷更是無論拳擊、綜合格鬥還是摔角比賽,都能掀起全場最瘋狂的聲浪。這一夜的巴黎,無疑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全晚的壓軸主賽,是爭奪WWE世界重量級冠軍的四方淘汰戰。結果正如外界所期待,劇情充滿戲劇性與轉折。雖然「幻象軍團」的執行者布朗森·里德(Bronson Reed)與布朗·布雷克爾(Bron Breakker)因為開場比賽事件被禁止進場,但冠軍賽依然爆發激烈火花。賽斯·羅林斯(Seth Rollins)最終成功守住金腰帶,擊敗了CM Punk、傑伊·烏索(Jey Uso)與LA Knight。然而,若不是他的妻子、現任女子洲際冠軍貝琪·琳區(Becky Lynch)在比賽尾聲意外現身並出手干預,Punk原本幾乎已經穩操勝券。

貝琪·琳區的驚喜聯盟

這場戲劇性的轉折,讓全場觀眾爆出驚呼。貝琪與羅林斯在螢幕上的正式結盟,雖然對許多人來說不該是「完全意外」,畢竟近期羅林斯的勝利似乎總是伴隨著干擾與戲碼,但真正發生時,還是震撼了在場每一位觀眾。

貝琪的加入,讓「幻象軍團」這個陣營更添層次與看點。然而,長遠來看能否維持熱度,仍有待觀察。更有趣的是,隨著這次結盟,羅林斯與他的追隨者們幾乎正逐漸演變為WWE版的「死亡騎士團」(Death Riders),那個由AEW強者喬恩·莫克斯利(Jon Moxley)帶領的傳奇組合。這樣的平行對照,也讓摔角迷們津津樂道。

雖然這場主賽依舊是一場水準之上的對決,但從比賽時間與張力來看,似乎略顯短暫,未能完全展現出四強淘汰戰應有的「史詩」格局。其真正目的,似乎更像是為了烘托貝琪正式併入劇情的重大時刻。

貝琪的雙重戰役

事實上,貝琪在晚上的大戲登場之前,便已經出戰,並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衛冕戰。她將女子洲際冠軍腰帶放上賭桌,對手是WWE名人堂成員妮基·貝拉(Nikki Bella)。

這場比賽雖然話題十足,但觀賞性卻稍顯尷尬。畢竟妮基久未進行單打比賽,狀態顯然還在調整。比賽過程中有幾次卡頓與不流暢,但貝琪憑藉經驗與臨場反應,最終穩住局勢,拿下衛冕。這也再次證明她作為當代頂尖選手的價值與存在感。坦白說,如果沒有「The Man」的存在,如今的WWE女單戰線將會出現一個巨大的空洞。

雙打戰線的持續混亂

而在雙打組別方面,WWE雙打冠軍「懷雅特六人組」(The Wyatt Sicks)再次擊退了街頭盈利者(The Street Profits)。不出意料,比賽再度出現干擾橋段,使得這條冠軍線持續在混亂的泥淖中打轉。

正如專欄作家羅伯特·傑克曼(Robert Jackman)先前點出的觀察,懷雅特家族如今的冠軍統治,或許並不僅僅是單純的劇情設定,而更像是一種宣傳策略。畢竟,他們近期才在奧蘭多的環球影城推出一個全新鬼屋主題館,冠軍光環無疑為這項跨界企劃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宣傳效果。這種「摔角×娛樂」的結合,既讓粉絲們覺得新鮮,但也有人批評比賽的純粹性正逐漸被稀釋。

賽場真正的驚喜:希南與老將對決

雖然主賽與雙打比賽都帶來話題,但若論比賽本身的精彩度,則非希莫斯(Sheamus)對戰魯瑟夫(Rusev),以及約翰·希南對戰羅根·保羅這兩場莫屬。

這兩場對決可謂當晚的經典,與壓軸戰並列成為觀眾必看之作。尤其是魯瑟夫與希莫斯的對戰,兩人多年宿敵的火藥味,在這場「傳統愛爾蘭混戰」(Good Ol’ Fashioned Donnybrook)中被發揮到極致。重擊、激烈的肉搏、甚至使用威士忌桶與桌子的硬核場景,讓比賽充滿張力。

至於希南與保羅的對決,則是另一種層次的觀賞性。作為一位48歲的傳奇,希南展現出的氣場與狀態,依然能壓制比自己年輕一大截的對手。保羅雖然憑藉話題與流量崛起,但面對經驗與舞台感兼具的希南,他最終仍無法撼動這位未來名人堂成員的地位。

當晚結束後,整體評價雖然有起伏,但這兩場比賽與壓軸戰,讓《Clash in Paris》不至於淪為平庸之作。如果要給一個「王冠評分」,這場巴黎大戰大概能落在 6.5分(滿分10分)

MVP:約翰·希南(John Cena)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早在《夏日狂潮》(SummerSlam)第二晚時,就已經將「MVP」頒給希南,但這一次,仍不得不再度提及他的名字。理由很簡單:自從他回歸「正派角色」(babyface)之後,希南彷彿完全恢復到最巔峰的狀態。

在當今的WWE,沒有人能像希南那樣,僅憑登場的瞬間就把場館的氛圍推到頂點。這種氣場,不僅僅是人氣的累積,而是一種象徵——他就是現場的重心,他就是摔角迷心中那個「永遠的英雄」。

更令人驚訝的是,除了場邊的聲浪之外,希南在擂台上的表現依舊在線。雖然對手像是科迪·羅茲(Cody Rhodes)、羅根·保羅這樣的名字,確實能幫助比賽節奏更緊湊,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48歲的希南依舊能打出超乎年齡的高水準比賽。這不只是懷舊,而是活生生的實力展現。

當晚的隱藏瑰寶:貝琪·琳區(Becky Lynch)

除了壓軸戲劇性的背叛時刻,貝琪在早先與妮基·貝拉的比賽中,也展現了她「支撐比賽」的價值。這場比賽雖然有些生硬,尤其是貝拉明顯還在調整單打節奏,但若沒有貝琪的臨場掌控,整場可能會淪為乏味的尷尬之戰。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為什麼她的存在如此重要。她不是只靠角色設定撐場的明星,而是真正能在比賽中「救場」的摔角職人。如今的WWE,如果缺少了「The Man」,將出現一個巨大的空缺,而這也是當晚另一層次的「真相」。

魯瑟夫(Rusev) vs. 希莫斯(Sheamus)是當晚最佳比賽?

這個結果,幾乎沒有人會感到意外。這兩位選手的宿敵關係,早已在歷史中累積了足夠的火藥味。他們就像天生註定的對手,一旦站上同一個擂台,就能碰撞出獨一無二的火花。

這場比賽打出了一種「原始的快感」——沒有過多的花俏技巧,而是赤裸裸的肉搏、硬派衝撞,以及觀眾最愛的「血與汗」畫面。這就是所謂的「老派摔角」,也是粉絲們心中最真實的摔角精髓。

在當晚多數比賽都帶有劇情牽引、干擾元素的背景下,魯瑟夫與希莫斯的正面交鋒,顯得格外純粹,也讓這場比賽順理成章被評為「當晚最佳」。

當晚最佳場面:希莫斯的「白噪音」摔技

如果要挑出一個「瞬間」來定義當晚的比賽,毫無疑問,是希莫斯將魯瑟夫從威士忌桶上抱起,施展「白噪音」(White Noise),並直接砸穿兩張桌子的瞬間。

這一幕的視覺衝擊力,甚至比許多主賽的戲劇反轉還要強烈。觀眾在那一刻全體起立,尖叫聲震耳欲聾。這不只是單純的招式,而是一種視覺符號:代表著「傳統混戰」的暴力美學,代表著摔角仍能帶來最原始、最直接的感官震撼。

巴黎觀眾的熱情是WWE的雙面刃嗎?

這場比賽,再次證明歐洲觀眾對摔角的狂熱。然而,從WWE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歐洲熱潮」也可能是一把雙面刃。當粉絲的激情高漲到足以掩蓋比賽瑕疵時,主辦方是否會因此過於依賴觀眾的能量,而忽略比賽本身的質量?

巴黎的觀眾把氛圍拉滿,讓一些本來普通的比賽看起來不至於冷場。但這同時也暴露了WWE的一個老問題:過度依賴「驚喜干擾」與「劇情反轉」,而非純粹的比賽張力。

貝琪與羅林斯的「夫妻檔」能走多遠?

當晚最大話題,毫無疑問是貝琪加入羅林斯陣營。這種「現實生活伴侶→螢幕劇情延伸」的橋段,確實能在短期內引爆討論度。但長期而言,觀眾能否持續買單,仍是一個未知數。

就像專欄裡提到的,「幻象軍團」逐漸成為WWE版的「死亡騎士團」,這或許能吸引部分喜歡派系劇情的粉絲,但如果故事線陷入重複的干擾模式,遲早會讓觀眾感到疲乏。貝琪的存在雖然能延緩這個問題,但她本身的價值,是否會因此被消耗?值得關注。

真正亮點來自「硬派摔角」?

回顧全晚,最能讓人記住的比賽,仍然是希莫斯與魯瑟夫的肉搏戰,還有希南與保羅的世代對決。這提醒了我們:摔角的核心價值,永遠在於比賽本身,而非劇情的過度包裝。

巴黎之戰雖然以「6.5/10」的評分收尾,但這並非一個負面結論。它告訴我們,WWE依舊有能力創造令人驚嘆的時刻,只是如何平衡劇情與比賽,才是未來最大的挑戰。

延伸閱讀:NFL|2025新賽季前瞻:2025NFL新規則上路,開球方式調整,加時賽全面翻新

延伸閱讀:NBA|湖人全力支持Luka Doncic:Jeanie Buss Rob Pelinka親赴波蘭見證斯洛維尼亞備戰

延伸閱讀:NFL|2025NFL戰術討論!shanahan體系的演化與防守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