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雖在日韓交流賽的首戰以大比分失利,不過第二戰是不僅再次先馳得點,還一路展現韌性並跟對手拉鋸,就在看似取勝無望之際,安賢民與金周元的兩發陽春砲是助隊起死回生,即便最終雙方是7:7握手言和,卻也讓日本嚇出一身冷汗,以下就一起來回顧精彩賽況。
新秀先發卻受好球帶所困
日韓交流賽第二戰與首戰截然不同,前一場日本靠著韓國投手群的大量保送奠定勝基,最終以11:4輕鬆收下勝利,不過這場比賽,雙方都派出今年剛踏入職業殿堂的新秀投手,讓對壘從一開始便充滿新世代互不相任的年輕氣息。
日本的金丸夢斗和韓國的鄭宇宙都在此刻展現了超齡沉著,他們的直球與變化球互相交錯,形成一種誰也不願讓步的攻防節奏,打者們只能依靠零星安打與保送製造壓力,戰局長時間都保持緊繃且拉鋸,然而,隨著比賽局數推進,雙方也逐漸走入另一走向。
主審的好球帶偏小,讓兩國投手在每一個打席中都顯得更加謹慎,因此保送再次成為主導比賽局勢的隱性影響,日本在第五與第六局靠著安打銜接搶到6分優勢,看似重新掌控比賽,卻因韓國的步步進逼,仍有許多的不確定性,隨時可能出現劇烈轉折。
韓國雙響夠猛也無法掩蓋隱憂
若說首戰是日本火力全面碾壓韓國,那第二戰高潮則出現在末尾,南韓安賢民與金周元於此展現爆發力,接連敲出飛越東京巨蛋大牆的兩發全壘打,讓整場比賽的氣氛瞬間反轉,更讓比賽直接走回了原點,最後雙方就以7:7握手言和結束拼鬥。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被敲全壘打的投手並非不具份量的牛棚,而是高橋宏斗與大勢這近兩季極少挨轟的菁英,能在這兩人手中打出長打,代表韓國打者的進攻火力並未因首戰受挫而消失,反在壓力下找到突破口。此外,日本此役雖仍有佐佐木泰、石上泰輝等年輕打者提供火力,卻因打線前段未能順利串起攻勢,加上得點圈把握稍嫌不足,使得整體攻擊不像首戰那般順暢。
日本監督井端弘和在賽後直言,團隊選球確實有所進步,但長打火力依舊是隊伍必須正視的難題。不過這場比賽也再度凸顯韓國投手的控球不穩,他們全場送出12次保送,即使末局火力驚人,卻難掩保送所帶來的深層隱患,都有各自問題要去面對。

特點各有展現的日韓交流賽
從陣容調度的角度來看,日本監督井端弘和在這兩場交流賽中持續讓陣容進行輪換,首戰擔任先發的選手被安排到替補,讓年輕球員獲得上場機會,而國際賽有經驗的老手,則被調度至牛棚作為後盾。這種著眼長期、以系統性演練為核心的調整方式,反映出日本棒球的長期思維,贏球固然重要沒錯,但讓球隊在各種情境中測試戰力與確認方向,才是交流賽真正目的。
南韓總教練柳志炫則採取截然不同的策略,他選擇維持打線的固定排棒,信任球員發揮能符合期待,這種做法在首戰看似保守,但在第二戰末局被證明頗有成效,韓國打者之所以能在比賽尾聲轟出兩發全壘打,正是建立在持續信任與反覆對決累積出的熟悉感。從兩場比賽的內容來看,柳志炫並未依靠大量調整去刺激球隊表現,而是透過穩定的排棒與明確的角色定位,讓球員以自己的方式逐步找回節奏。
這樣的差異呈現出兩種文化的映照。日本棒球偏向穩健與實驗,強調策略佈局與未來性;韓國棒球則重視情緒推動與信任所帶出的韌性。兩種方式皆有其優勢,也讓這兩場交流賽呈現不同層次的內容。
日韓交流賽所呈現的改善空間
7:7的最終比分看似平淡,但實際所蘊含之訊息極為豐富,日本在比賽中再次暴露長打能力不足問題,投手控球也因調整失準而顯得不夠穩定。不過他們的換血、陣容深度及後備人選的競爭力,仍讓這支隊伍保有高度靈活性,相信只要持續調整,明年WBC的戰力還是很有想像空間。
南韓在這兩場交流賽中表現起伏不小,但也因為如此,更能清晰看見他們目前實力的輪廓,長打能力遠比外界預估來得出色,面對日本頂尖投手仍能敲出全壘打,展現出未來可期待的火力基礎。然而,兩場保送合計超過20次的控球弊病,就得積極面對來改善,否則來到WBC經典賽是稍有閃失就會被放大。
這場由韓國提起的交流賽,雙方不僅在過程中看到各自問題,同時也對明年規範與器材使用,有了提前熟悉使用的機會,從Pitchcom、Pitch Clock到邀請大聯盟裁判,每一步都證明了日韓想在下屆經典賽,走得更遠的強大企圖心,後續就讓我們繼續觀察發展如何。

延伸閱讀:WBC|日韓交流賽備戰2026WBC,武士強火拿下首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