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維亞在資格賽狂輸10場,竟仍有機會前進2026世界盃
2026世界盃將由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共同舉辦,資格賽通常是一段篩選旅程,該留下的留下、該淘汰的淘汰。理論上,一支在資格賽中輸掉10場的球隊,大概離世界盃的舞台遠得像是隔著一整個大陸。然而,2026世界盃的制度變革讓許多不可思議的情況變成可能,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某支國家隊在累積10敗後,竟然仍保留前進世界盃的機會。
這不是故事劇本,這是真實正在發生的資格賽現況。
這個劇情的發展背後,連帶牽動著2026世界盃的擴軍制度、洲際名額重新分配、附加賽新賽制,以及各洲資格賽的混亂與戲劇性。以下將以完整翻譯為基礎,並加入大量背景補充,幫助理解這個「輸多於贏卻可能晉級世界盃」的奇特案例。
世界盃擴軍帶來的巨大變化
48隊制度讓晉級方式完全不同
原文指出,2026世界盃將在北美舉辦,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作為共同主辦國已直接取得資格。除此之外,多個國家也陸續從各自洲際的資格賽脫穎而出。
這次最大的不同,是名額的擴張。
世界盃從原本的32隊擴大到48隊,使得整個「世界盃地圖」全部重洗:
- 歐洲UEFA:16隊(增加3席)
- 非洲CAF:9隊(增加4席)
- 亞洲AFC:8隊(增加3席)
- 南美CONMEBOL:6隊(增加2席)
- 中北美CONCACAF:6隊(增加3席)
- 大洋洲OFC:首次獲得1個直接名額
最後兩張門票將透過「洲際附加賽」決定。
這些名額變動,使得一些中等程度的國家,第一次看到了世界盃門口的光。也讓像玻利維亞這樣的國家,即便戰績慘烈,仍得以存活到最後一刻。
玻利維亞:輸了10場卻沒被淘汰
南美史上最奇特的一次資格賽結果,在南美資格賽中,10支國家隊採用深具傳統的「雙循環大聯盟制度」彼此對戰,各隊共進行18場比賽。取得前六名的國家就能直接晉級世界盃。
本屆成功上岸的六隊為:
- Argentina
- Ecuador
- Colombia
- Uruguay
- Brazil
- Paraguay
而玻利維亞(Bolivia)雖然只贏了6場、輸了10場,但仍然前進「洲際附加賽」。
這種案例過去幾乎看不到,因為舊制下南美僅有4.5個名額,不可能讓一支輸球比例過高的球隊保留生機。但擴軍後,南美擁有6個直通+1個附加賽席位,讓玻利維亞(Bolivia)受惠。也有人形容這是「擴軍世界盃第一個荒謬又充滿戲劇性的副作用」。
洲際附加賽:六隊搶最後兩張門票
Bolivia已經確定進入抽籤,洲際附加賽將在2026年3月舉行,共六支球隊參加,並於今年11月20日在蘇黎世FIFA總部進行抽籤。
目前已確定晉級附加賽的三隊為:
- Bolivia(南美CONMEBOL)
- DR Congo(非洲CAF,PK擊敗Nigeria)
- New Caledonia(大洋洲OFC代表)
之後還會有:
- 一支亞洲AFC球隊
- 兩支中北美CONCACAF球隊
這六隊將分成兩小組,每組三隊,其賽制如下:
- 以FIFA世界排名決定種子
- 每組的種子隊直接跳到「小組最終戰」
- 另外兩隊先踢一場「生死戰」
- 勝者再挑戰種子隊
- 每組的最終勝者取得世界盃門票(共兩隊)
這個賽制因為非常短、極度淘汰制,因此很容易出現冷門。對於玻利維亞來說,這樣的賽制比長期聯賽要更友善,只要當天狀態好,就可能上演奇蹟。
墨西哥可能成為附加賽主辦地
2026世界盃的附加賽地點雖然尚未被FIFA正式宣布,但目前各大媒體與區域足球圈普遍認為,最終的比賽將落腳在墨西哥。理由並不只是地理或象徵意義,而是基於實際需求、比賽節奏與世界盃前置作業的綜合考量。
首先,附加賽時間落在2026年3月,距離世界盃正式開踢只剩下不到三個月。主辦國需要提前測試球場設備、觀眾動線、安全維護、地面品質、燈光標準與VAR實作。因此,讓世界盃主辦城市提前承辦附加賽,就成了最有效的「預演」。
Monterrey與Guadalajara兩城便是最被看好的主辦城市。
Monterrey的EstadioBBVA近年被視為北美最先進的球場之一,不論容量、視線、科技或比賽草皮品質都足以負荷高張力國際賽。而Guadalajara則擁有歷史悠久的足球文化與強大的區域觀眾支持度,在世界盃前舉辦附加賽既能測試賽事承載力,也能凝聚球迷熱度。
對墨西哥來說,這次附加賽也是一場象徵性的演出,1970、1986、2026,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三度主辦世界盃的國家,附加賽這種「關鍵時刻的大型國際賽事」自然是最有說服力的暖場。
因此,無論Bolivia、DRCongo、NewCaledonia或未來的AFC與CONCACAF代表是誰,他們都很可能要在墨西哥的熱情球迷與高海拔氣候中戰到最後一刻。而這樣的條件,也讓附加賽更添變數。
為何會出現「輸了10場仍能爭取晉級」的奇景?
要解釋Bolivia的奇特晉級情況,不能只看字面戰績,必須從整個2026世界盃制度改革談起。這個奇景其實不是偶然,而是大環境轉變後的自然結果。
第一個核心原因是世界盃擴軍。32隊變48隊,名額大幅增加,各洲的分配都比以往寬鬆,尤其是南美,這片被視為足球最激烈、死亡率最高的資格賽區域,從原本的4.5席直接暴增至6個直通名額加1個附加賽名額。
這代表什麼?過去南美第7名肯定早早出局,甚至第6名也不一定安全。但現在,只要不是墊底,一切都有可能。
第二個原因,是南美資格賽的「互咬機制」。這10支國家隊同級競爭非常激烈,強隊也常掉分。本屆甚至出現Brazil連續失分、Argentina意外敗場的混亂局面。當強隊互相拖累排名,弱隊就能撿到寶座。
第三個原因是附加賽的性質本來就不同於「完整賽季」。附加賽是一場或兩場決定命運的短賽制,比的並不是整年穩定,而是比當下爆發力。也因此,即便Bolivia整年的表現趨於「敗多勝少」,依舊不影響它最終擠進附加賽。
第四個原因,是各洲名額彼此平衡形成的「結構性縫隙」。
例如:
OFC首次有直通名額(由NewZealand拿走),導致剩下的區域代表需要前往附加賽。
CONCACAF在主辦國占名額後,多出了附加賽位置。
AFC有強國拿下直通名額後,也多出一席放到附加賽。
這些結構互相搭配,使附加賽的參賽平均水平並沒有想像中高,反而呈現「強弱混合」,給了像Bolivia這樣的球隊存活空間。
第五個隱性因素:擴軍後FIFA希望讓更多地區、更多球迷群體看到自己的國家出現在世界盃。附加賽本身就是一種全球足球平衡的手段,而不是純粹的強弱淘汰。
總結起來,Bolivia會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運氣,而是制度+競爭環境+附加賽形式共同作用的結果。也象徵著擴軍世界盃下,會有越來越多「不可思議」但又合理的晉級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