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雷霆王朝來了?OKC的成功或許無法被複製

NBA|雷霆王朝來了?OKC的成功或許無法被複製

雷霆王朝來了?T.J. McConnell 被包夾住了。2025年NBA總冠軍戰第七戰第三節後段,這位33歲老將在距籃框45英尺遠處被Isaiah Hartenstein和Alex Caruso張開長臂逼進死角。這兩位雷霆防守悍將正是籃球營運副總裁Sam Presti在休賽季的引援,現在正如雷霆預期般,在這場關鍵之戰中展現壓迫力。

雷霆球員興奮狂賀!隊史首冠到手!

McConnell 無處可逃,只能狼狽地嘗試傳球,但球被Hartenstein截走。眨眼間,你可能錯過了下一幕:身高七呎的Hartenstein 直接丟出一記如四分衛般的「達陣長傳」,傳給21歲的後衛Cason Wallace。Wallace全速奔跑、如美式足球接球手般接到球,在Pacers防線前完成快攻上籃,將領先擴大至9分。雷霆從此未曾回頭,2025年總冠軍就是他們的了。

這就是雷霆風格的代表性一球,強悍防守轉化為飛快反擊。Wallace這一球也讓雷霆在本場比賽創下「快攻得分32比10」的壓倒性差距。據Stathead.com統計,雷霆在整個季後賽創下了NBA史上最大的失誤差距紀錄。

不只如此,Wallace的上籃也象徵了雷霆最致命的武器:年輕的速度。以24.7歲的平均「上場時間加權年齡」計算,雷霆是自1977年拓荒者以來最年輕的總冠軍隊。這是年輕人的時代,而McConnell,總冠軍戰中最年長的輪換球員,頂替受傷的Tyrese Haliburton出戰,面對雷霆的速度,根本跟不上,全場吞下生涯最多的7次失誤。

這不只發生在McConnell身上。雷霆跑贏所有對手。NBA雖然是個抄襲聯盟,但雷霆的模式幾乎無法被複製。他們打破了冠軍該有的「傳統樣貌」:年輕球隊理應不該這麼快就贏球,但他們靠「速度籃球」搶佔聯盟先機。

「抄捷徑,注定走不遠」

2021年5月末,一位蓄著鬍子的Presti站在鏡頭前發表賽季總結。那一年,雷霆只贏下22場比賽,是自搬離西雅圖以來戰績最差的一季。但他沒有接受現場媒體提問,因為當時聯盟仍處於疫情後的社交距離政策中。

Presti開場花了整整20分鐘,感謝醫療人員、球隊家屬、聯盟工作人員讓72場比賽在141天內順利完成。他稱讚剛從G-League上任的新教練Mark Daigneault,也誇獎主力後衛Shai Gilgeous-Alexander,雖只打35場就因傷收季,但表現亮眼。最後他對球迷喊話,呼籲「耐心」。

「抄捷徑,注定走不遠,」Presti說,「我們會盡全力避免這種情況。當我們回到季後賽時,我們要的是『到來』,不是『路過』。」

果不其然,三年後,Gilgeous-Alexander、Daigneault與這群核心不只是進季後賽,而是在第二次季後賽征途中,一舉奪冠。

雷霆系統:速度籃球(Speedball)

隨著年齡,球員的跑動距離明顯下降
隨著年齡,球員的跑動距離明顯下降

Presti那場20分鐘的演講中,真正提到「籃球」的地方並不多。但有一段特別值得注意。他指出2020-21賽季雷霆「防三分效率」全聯盟第二,是年輕球隊努力拼戰的象徵。

「我們都知道NBA變成了三分投射的展演,」Presti說。「而我們是防守三分最出色的球隊之一,這代表我們球員拼勁十足,夜以繼日都在拚命防守。」

2020-21的雷霆年輕又沒經驗,2025年奪冠的雷霆雖然一樣年輕,卻比任何對手都更拚命。他們瘋狂追防三分、快速補位、積極製造失誤,歡迎來到「雷霆速度籃球」時代。

根據NBA官方追蹤數據,雷霆季後賽場均防守移動距離為8.8英里,是自追蹤紀錄以來所有總冠軍中最高的。他們防守時場均製造20次以上的干擾球(deflection),成為自2015年以來第一支季後賽達到此數字的球隊。

這種防守文化,不是其他球隊可以複製的。

Presti與Daigneault花了數年打造這種文化,高度專注、全力以赴、彼此無私。他們選擇符合此價值觀的潛力股,並在自家體系中培養出色球員。

雷霆從2019年選秀落選的Lu Dort開始,養成了頂級防守者與三分射手;2022年在第12順位選進原本只被預測為二輪邊緣的Jalen Williams,成為全能側翼;同年以第二順位挑下紙片中鋒Chet Holmgren,結果成為禁區防守要角;2023年再交易上前拿下Cason Wallace,他還沒滿22歲就已在總冠軍戰先發。

2024-25賽季,雷霆打出聯盟第六快的節奏(pace),並創下NBA史上最大「失誤差距」紀錄。年輕讓他們撐得住這樣的高速強度。

首支「Z世代」冠軍球隊

Presti在2021年提到,NBA「空間與節奏」革命雖然讓比賽更好看,也造成更高的受傷風險。2025年季後賽,就成了這種趨勢的縮影。

第七戰一開場,Pacers主控Haliburton就在連續投進三顆超遠三分後,因小腿拉傷倒地,再度提前結束季後賽。這是他連續兩年因傷提前退場。

這次總冠軍戰碰頭的,正是兩支Z世代球隊:雷霆平均上場年齡僅24.7歲,Pacers也只有26.2歲。他們年輕的身體撐得住一季百場的高強度比賽。相比之下,Tatum、Lillard相繼阿基里斯腱斷裂,Curry、Garland、Mobley等明星也因傷缺席季後賽。

根據NBA.com資料,30歲的球員平均每場比賽比20歲少跑7%的距離。在48分鐘中,這可能是數百英呎的差距,甚至以英里為單位。

雷霆這樣的「年輕優勢」也不容易複製。因為好球員通常早已與母隊續約,新CBA更強化這趨勢。透過交易取得年輕明星,代價高得多。

無法複製的雷霆藍圖

若要複製雷霆模式,你得連年選秀都打出全壘打。Presti的選才眼光堪稱傳奇

  • Kevin Durant(2007年榜眼)
  • Russell Westbrook(2008年第四順位)
  • James Harden(2009年探花)
  • Jeff Green、Chet Holmgren、Domantas Sabonis、Jalen Williams、Lu Dort、Ibaka、Steven Adams……

反觀其他球隊,像火箭直到2025年才靠Şengün入選明星賽。而他其實原本就是雷霆在2021年第16順位選中的,然後當晚交易給了火箭。

雷霆靠選才與養成,建立出不需壓榨主將的深度輪換。Gilgeous-Alexander拿下FMVP,場均只打38.1分鐘,是總冠軍戰以來冠軍隊主力上場時間最少之一。據Stathead.com統計,自NBA/ABA合併以來,從未有冠軍隊僅一人在總決賽平均出場超過35分鐘。

雷霆仍有選秀資產,將持續以「選才+養成」擴建戰力。

延伸閱讀:NBA|NBA模擬選秀最終版:選秀週來了!根據最新情報,首輪每支球隊可能的選擇

Posted in N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