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C|談談UFC選手的理想退休方式3種

UFC|談談UFC選手的理想退休方式3種

談談UFC選手的理想退休方式3種!要怎麼才能「正確地」從UFC退休?這問題我想了很久,畢竟過去太多錯誤示範。再加上,UFC當初承諾要推出AI排名的事呢?還有,Brock Lesnar重返WWE,是否也意味著他有可能再次出現在八角籠中?

我認為,有三種方式是值得推薦的退休方式。

Khabib模式:帶著榮耀急流勇退,轉身變教練

第一種是「Khabib Nurmagomedov 模式」。你擁有驚人的職業生涯、賺進一大筆錢,然後就在巔峰時宣布退休,震驚所有人,大家半信半疑。但你沒有完全離開格鬥圈,你轉做教練與導師,讓你的門生們延續你的傳奇,同時也從他們的成功中獲得間接的快樂。

這其實比聽起來難得多,因為第一步是「成為史上最強之一」,其次你還得在持續待在訓練場的情況下不被拉回戰場,這就像是當個還沒戒酒成功的酒保一樣,很容易再度染上比賽癮。

GSP模式:精算出場時機,一戰成名再消失

第二種是「Georges St-Pierre 模式」。同樣,你得先成為傳奇人物,賺到一輩子花不完的錢,然後在身體逐漸老化前退休,只在某次計算精準、機會極大的特定時機短暫復出一戰,並再次神隱。

這方式的關鍵在於:只打一場,打完馬上離開。是的,這可能會讓主辦單位不爽,但那又怎樣?他們從來就不是真心在乎你。

Cole Konrad模式:徹底切割,從此過普通人生活

最後一種是「Cole Konrad 模式」。他是Bellator的首任重量級冠軍,2010至2012年期間未嘗敗績,然後就退休了,去找了一份一般人的工作。他再也沒打過一場比賽,過著平凡寧靜的生活,據我所知,他現在在明尼蘇達一家乳品公司工作。

這模式的好處是:你不需要成為無敵冠軍才能實現。我認識好幾位格鬥選手這麼做了,包括我朋友Danny Downes(給Danny Boy打個招呼)以及Brian Stann(向最偉大的美國人致敬)。這策略的關鍵是——完全切斷與MMA的聯繫。不教練、不陪練、不看比賽,最好連MMA比賽都別再看。那段人生,對你而言就像別人活過的一樣。

多年後理髮師問你耳朵為何變形,你只要含糊地說是「高中摔角」,結束話題。然後,重獲自由。

夏天真的很糟,秋天才是人生

不好意思,我得說句實話:夏天真的超級爛。太熱,還越來越熱。午後整個人都是汗,要是你想在戶外做點有趣或需要體力的事,你的選擇大概只有清晨幾小時跟晚上幾小時。

如果你有小孩,那就更慘了。他們永遠在家,整天喊無聊、問你午餐吃什麼。(我的立場是:現在我家小孩12歲和10歲,他們的午餐不干我的事。)

但秋天?那才叫季節。空氣涼爽乾燥,陽光溫暖但不致命。你可以在下午悠閒健走,同時電鍋裡的燉菜慢慢變香。電視上有美式足球和足球轉播,人生巔峰。

當然,等到二月下旬你再問我,我可能會說我懷念那種被太陽烤到發呆的夏日時光。但現在是八月,我樓上的辦公室熱到不能用,所以我現在只想抱怨。

AI排名呢?UFC那個Meta合作去哪了?

我們已經很久沒聽到UFC CEO Dana White對官方排名發火了。我印象中最後一次是他說他已經聯絡了Mark Zuckerberg,Meta那邊會派出最強AI團隊來解決UFC排名問題。然後……就沒消息了。

要說清楚的是,Tapology的新排名系統並非真正的AI,而是一套基於特定數據點演算法設計的自動排名機制。這和直接問AI「羽量級前15名是誰」不同,後者頂多是靠直覺猜答案。

但就算是Meta真的幫UFC弄出一套AI系統,那又有什麼不同?說白了,不就是另一種方式的「高層主觀排名」?也許UFC只是想多一個可以甩鍋的對象,萬一排名惹怒粉絲,就推給AI。

但我們都知道,UFC從來沒被排名所限制。那些選手名字旁的小數字,頂多用在轉播講解或海報宣傳上,從來無法阻止UFC安排想安排的比賽。所以,不管是AI、演算法、還是幕後黑手,我們還是會吵架,還是不重要。

WWE轉向ESPN,對UFC粉絲的潛在啟示

今天WWE宣布與ESPN達成轉播協議,將所有大型活動(PLEs)從Peacock平台轉移到ESPN,部分內容仍會留在Peacock。我一看到這消息就開始思考要不要取消Peacock訂閱,畢竟我現在只在上面看《30 Rock》重播而已(但老實說,還是超好笑)。

這也代表TKO集團已經分別與Netflix和ESPN這兩大平台簽約,而這兩家也很可能是UFC下一輪轉播權的候選人。同時,WWE粉絲光是要追劇情就需要三種不同平台訂閱,這可能也是未來UFC粉絲生活的寫照。

Brock Lesnar會再回UFC嗎?機率很低

Brock Lesnar快50歲了。他巔峰時也沒很愛這項運動,而且從來不習慣被打臉。再說,我之前也提過:讓一個曾經在多段警察執法影片中情緒失控的男人,代表UFC在白宮演講,形象上恐怕不太妥當。更別提要讓他對上一位涉及聯邦性交易訴訟的選手——這操作更讓人無法接受。

UFC與娛樂圈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你說Buday?我懂你的意思,也不完全反對。他在UFC戰績是7勝1敗,合約結束時三連勝(他不是被解雇,只是UFC不再續約)。但說實話,他並不是那種我會特別期待上場的選手。說白了,現在大部分UFC重量級選手都這樣。

他能擊敗那些UFC比較想捧的選手,反而讓自己更難留下。打不輸人,卻也不會打得精彩,這種人很難讓UFC開心。

而這不正顯示了MMA和其他運動的根本差異?一位網球選手如果一直贏球,沒人會因為他「不好看」就把他踢出巡迴賽。Buday是個實力過硬的重量級選手,在UFC打出7勝1敗,這不是誰都能辦到的。

所以當UFC說:「我們對他沒興趣,價錢再低也不要」,而大眾也說「OK啊,那就算了」,我們就該看清——MMA這東西,只有在鐵籠門關起來後的那段時間才像真正的運動,其它時候,更像是表演藝術或摔角秀。我們自己也該誠實面對這點。

UFC真的只在乎賺錢,不在乎粉絲體驗

我常聽到「這樣對UFC真的比較好嗎?」這種問題。重點在於「比較好」是指什麼?

對UFC和母公司來說,所謂「好」,就是「現在能賺最多錢」。不管是城市或州政府提供的場租費,還是像ESPN那樣的轉播權利金,UFC只要辦比賽就能賺錢——辦什麼比賽都行,質量不重要、明星不重要、粉絲感受更不重要。這是個靠數量賺錢的產業。

你可以說這樣對品牌或運動的長期健康不好,我也同意。如果比賽少一點、標準高一點,整體產品會更好。但UFC根本沒在管什麼「觀眾體驗」,完全沒有。

延伸閱讀:NFL|大學美式足球25強:Alabama能否重返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