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不用出席的代言」與一張看不見的合約
「丹尼斯叔叔」是誰?快艇、以及Kawhi的那張「陰陽合約」!要不是 Pablo Torre 在《Pablo Torre Finds Out》裡丟出那段長達八十分鐘的調查,這一切很可能只會像洛杉磯霧霾:我們都知道它在,卻說不清它從哪裡來。節目把鏡頭對準一間名叫 Aspiration 的「綠色銀行」,一間如今已經破產的公司;它曾與 KL2 Aspire LLC(一家由 Kawhi Leonard 持有的公司)簽下一紙 2,800 萬美元的合約。
合約條款怎麼說?只要 Kawhi 身為快艇球員,錢就會進帳;至於傳統代言會做的那一套:拍廣告、出席活動、社群背書,不在義務清單裡。有 Aspiration 前員工對 Torre 表示,內部的說法直白到不留情面:「這份合約,是為了繞過薪資上限。」
故事何止如此。Aspiration 曾與快艇達成橫跨到 2034 年、總額 3.3 億美元的球場冠名/贊助協議;同時,快艇老闆 Steve Ballmer 被報導個人投入 5,000 萬美元到這家公司。
如果你熟悉聯盟的政治語法,這幾個數字往那裡一擺,你大概就會明白:這不是一個單純的代言故事,而是一條可能觸碰薪資紅線的資金動線;它像是把帳本一分為二:檯面上的球隊合約由聯盟審核,檯面下的商業對價則由關聯企業承接。
快艇和 Ballmer 隨即否認一切規避薪資上限的指控;球隊當晚也發出一份四段式的聲明,開門見山:「快艇與 Steve Ballmer 並未繞過薪資上限。」然而,否認,從來不等於結案。對聯盟而言,這只代表調查正式開始。

先來說說:誰是「丹尼斯叔叔」?
在 Torre 的調查敘事裡,有個名字反覆出現,Dennis Robertson,外號 「Uncle Dennis」。
他是 Kawhi 的舅舅,同時也長年被外界稱為 Kawhi 的顧問、身邊最具話語權的家人。如果你把 Kawhi 的職涯比作一間緊閉窗簾的工作室,那麼 Uncle Dennis 很可能是唯一能隨時推門進出的那個人。
2019 年自由球員市場的時候,聯盟就曾以他為中心人物發動調查。如今 Aspiration 的文件再度出現他的名字,不只出現,還寫進了合約的收件欄。
他在 Aspiration 案的「位置」:不是前台,但坐在傳真機的那一端
回到 Torre 揭露的合約細節。Aspiration 與 KL2 Aspire LLC 的合約中,明白寫下:所有「依據或因本協議所需或允許之聯絡」,都必須送交 Dennis Robertson;此外,他還被列為 Kawhi 的「指定代表人」。
這不是哪種「大老闆照片裡站角落」的模糊身分,而是法律文本上的具名角色,有名有姓、收件地址的那一種。
對內部員工而言,這份合約是優先隊列裡的紅字。有人向 Torre 描述,Aspiration 高層會盯著這筆款項務必按時支付;公司財務吃緊時,Robertson 曾親自打電話催款。我們可以很小心地說:文件上有名,至少證明了參與;當然,名在其上,不代表罪在其上。但對聯盟的法務而言,這種具名資料是打開舊案抽屜的鑰匙,2019 年那宗以他為核心的調查,如今可能因「新證據」重啟。
把時間撥回 2019:那一年,聯盟到底在查「丹尼斯叔叔」什麼?
問題核心其實很直白:自由球員招募時,有沒有索取「不被允許的利益」。
根據《The Athletic》的報導,Uncle Dennis 被指控向球隊提出過:
- 球隊部分股權;
- 一架隨時待命、供 Kawhi 使用的私人飛機;
- 球隊「保證」一定額度的場外代言收入,也就是說,若球員加盟,球隊須想辦法讓他拿到這些商務對價。
這些不得要求的利益,據傳至少被提過給湖人與暴龍。當時,湖人老闆 Jeanie Buss 被報導曾明白回覆:這些要求屬於非法。
換句話說,2019 年的那場攻防,從來不只是「他會去哪一隊」的選秀夜戲碼,而是規則邊界與招募慣例的一次試壓,在 CBA 的水泥牆上,拿硬幣刮了一道痕。
那次調查的結論:沒有證據顯示快艇提供非法利益(但話沒有說死)
聯盟最後怎麼宣告?沒有證據顯示快艇在 Kawhi 的自由球員談判中提供了非法利益。球隊、球員與 Robertson,都沒有受到處分。但是,這裡有一個和解裡常見的伏筆:「若出現新證據,聯盟保留重啟調查之權利。」 當時有消息人士向《The Athletic》的 Sam Amick 透露,Adam Silver 把此類行為視為 「NBA 的大逆不道(cardinal sin)」。
換到今天,我們為何還在這裡討論?因為 Aspiration 的文件,提供了「可能的新證據」。Robertson 的名字、合約「代收」條款、Aspiration 的支付與嵌套在快艇商業圈的資金線,讓 2019 那個抽屜打開了縫。
2019 年之後:聯盟的「態度」變了
你可以說,那次調查像一面照妖鏡。不只照出一支球隊、一組經紀圈,更照出整個聯盟對於「暗盤招募」的無奈。
2019 年 9 月,NBA 公告了更嚴格的「招募違規(tampering)」處罰:
- 罰金金額加倍;
- 允許主席 調閱球隊高層的手機與筆電,以檢視是否存在不被允許的聯絡。
這不必然是針對 Kawhi 一案的單一反應。事實上,多年來各種招募爭議叢生,聯盟終究得把模糊的默契寫成明確的規則。可是規則多半在新情境中接受驗證:何謂「不被允許的聯絡」?何謂「未經授權的協議」?Aspiration 這種「廣告不必做、錢照進來」的合約,正好刺到關節:它不是你在更衣室裡拍到的紙條,它長在公司登記與付款憑證裡。
快艇與 Ballmer 的最新回應:否認、再否認(這是標準的第一招)
節目播出當天,快艇與 Ballmer 的代表先行聯繫 Torre,否認一切涉及規避薪資上限的指控;晚間球隊也發布篇幅不短的正式聲明,重申立場。Torre 方面同時聯繫了 Kawhi 與 Robertson,但在他公開節目前,兩人沒有回覆。
以一名旁觀者的冷眼來說,這樣的節奏完全符合一支球隊的危機處理教科書:
第一步是否認既成犯罪結論;
第二步是把戰場轉移到「證據」與「定義」:Aspiration 是獨立法人,快艇不等於 Aspiration;贊助是雙方市場行為,未必與薪資談判存在對價。
第三步才是配合聯盟調查。這一路,每一個形容詞都會很小心,每一句話都會讓律師先過稿。
聯盟的最新動作:先說「我們知道了」,再說「我們要查」
Yahoo Sports 在週三晚間獲得聯盟發言人的回應:NBA 已知悉 Torre 的報導,並「開始著手調查」。
這句話的重量,在於它是程序啟動的宣告,不是結果。所謂「調查」,幾乎可以肯定包括:
- 索取(或扣押)相關合約與付款資料;
- 訪談 Aspiration 前員工(尤其是曾對 Torre 提供訊息者)與快艇管理階層;
- 比對商業往來與球員合約的時間軸;
- 研判是否落入 CBA 所定義的「規避薪資」或「未經授權協議」範疇。
這裡有個經常被忽略的真相:聯盟的調查不是刑案,它不需要達到「超越合理懷疑」的舉證標準;它需要的是足以支持處分的紀錄與邏輯。但同時,這也意味著,只要處分牽動球員權益或市場秩序,工會與球隊的法律團隊就會把舉證標準往更嚴苛的方向推。
簡單說:這會是一場拉鋸。而且不會快。
2019 舊案與 2022 新證的「接縫」:為何聯盟可能重啟「丹尼斯叔叔」那本檔案
你或許會問:Aspiration 合約寫著「聯絡請送 Robertson」,能代表什麼?
我會這樣看:這至少告訴我們三件事:
- Robertson 擁有收訊權與代理權,並不是「不知情的旁觀者」;
- Aspiration 把他視為「交易視窗」,這是公司的合規動作,也是定位動作;
- 他與 KL2 Aspire LLC 的連結,把 2019 年的疑問與 2022 年的付款放在同一座橋上。
聯盟在 2019 年的結案語句中保留了重啟空間:「若有新證據」。而如今,新證據從傳聞變成法律文本,從口耳相傳變成文件標註。這就是它的威力。
兩行補充:為什麼這不是一則「八卦」?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這裡,心裡閃過的第一句話是:「聯盟哪一隊沒有灰色地帶?」是的,招募從來就不是清教徒式的聖戰。從私訊到社群、從經紀人晚餐到品牌出場,每個人都懂得如何「不說死」。
但 Aspiration 模式的敏感在於,它把薪資上限的保護傘與商業市場的雨衣疊穿在一起,最後出現了一件防彈背心。
它不是單純的「代言」,因為代言義務幾乎為零;
它不是純然的「贊助」,因為付款對象是球員持有的公司;
它不是明文的「球隊對價」,但關聯線就畫在快艇的商業版圖裡。
所以,這不是在八卦誰偷偷塞了錢,而是在問:「CBA 的邊界,能不能被這種結構輕易繞過?」
可能的處分:從條文翻到現實
CBA(勞資協議)對「規避薪資上限」與「未經授權協議」都有定義與處罰級距。若聯盟調查結果認定快艇(或其關聯方)與球員陣營存在繞行薪資機制的事實,第一層可能落下的工具包括(首次違規的上限):
- 最高 450 萬美元罰款;
- 沒收一枚首輪籤;
- 宣告相關協議或合約無效(若該合約仍在有效期);
- 撤銷交易或協議(若被認定違規所致)。
若情節被認定落入**「未經授權協議」(No Unauthorized Agreements)**等級,工具箱會再開大一些:
- 最高 750 萬美元罰款;
- 更多選秀資產的沒收(由聯盟裁量);
- 球員合約無效且球員得面臨罰款(現行條文有明確上限);
- 球隊人員停職最高一年;
- 撤銷其他違規交易或協議。
這些名目聽來嚇人,但把數字放進今天的經濟尺度,錢對 Steve Ballmer 這樣身家等級的老闆,不是致命傷。真正會痛的,多半是選秀權,那是交易談判桌上最能變現的籌碼,以及名譽與治理權:停權老闆或高層,會在聯盟社交圈裡留下不可磨滅的記號。
Kawhi 會被禁賽嗎?理智推估,不太可能
先把情緒放旁邊,用制度說話。禁賽球員,在聯盟慣例裡多見於賭博、暴力、禁藥、重度違紀等清單。規避薪資的調查,即便最後定性成立,主責多半落在球隊端的制度與管理,除非你能證明球員本人積極參與、指示、或謀劃。
Stern 時代對於 Joe Smith 的處置,也沒有禁賽;冠以「欺詐」與「欺瞞」的重話,揮刀的是球隊與管理層。
再加上 Adam Silver 的治理風格相對傾向程序與協商,在沒有鐵證指向球員主謀之前,禁賽 Kawhi的機率並不高。這並非替誰護航,而是為了避免引爆工會的核彈,一旦聯盟看似用「政治手段」處置球員合約,集體談判的互信基礎會因此鬆動。
若你是快艇:現在該做什麼?
公關稿很快就會寫完,但真正要動的是內控與紀錄。
- 第一,全面盤點與 Aspiration 的合約文件、付款紀錄、往來郵件,把時間軸與職責鏈拉得一清二楚;
- 第二,釐清 Ballmer 個人投資與球隊商業合作的防火牆,證明決策路徑無相互挾持;
- 第三,對第三方(例如場館營運商、贊助代理)的合規指引再下沉,避免被解讀為「迂迴對價」;
- 第四,練好一個可被聯盟與工會同時聽進去的故事版本,不是敷衍,而是能自圓其說。
同時,準備好失去一枚首輪籤的 B 計畫。這不是認罪,而是風險控管。當你本就倚賴交易而不靠選秀育成,少一枚籤意味著未來某個談判桌上的第一句話會更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