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庫明加、公牛吉迪交易互換?七月底的NBA,選秀會、自由球員市場的激烈交易以及夏季聯賽已告一段落,聯盟的焦點轉向受限自由球員(Restricted Free Agents, RFA)。與不受限制自由球員可自由選擇任何球隊不同,受限自由球員,包括完成四年新秀合約且未在第三年續約的前首輪新秀、聯盟資歷三年或以下的資深自由球員,或上季在NBA名單上至少15天且持雙向合約的球員,並非完全「自由」。
受限自由球員可與任何NBA球隊簽署報價合約,但原球隊擁有「優先匹配權」,可選擇匹配報價以留人。這讓球隊管理層能放慢談判步伐,讓球員自行尋找市場價值,而非過早與自己競價。有些情況下,球隊與球員迅速達成共識,簽下雙方滿意的合約,例如曼菲斯的桑蒂·阿爾達馬(Santi Aldama)、邁阿密的戴維恩·米切爾(Davion Mitchell)及印第安納的以賽亞·傑克森(Isaiah Jackson)。然而,在像今年這樣薪資空間有限的夏天,談判可能拖延,甚至讓球員在休賽期末段仍懸而未決。
以下我們來看看幾位陷入這種尷尬處境的球員,從芝加哥這座風雨飄搖、充滿活力的城市開始:
喬什·吉迪(Josh Giddey):芝加哥的抉擇,他適合當核心嗎?
2021年選秀第六順位的吉迪,在奧克拉荷馬雷霆度過了職業生涯的前三年,與年輕核心一起從西區墊底成長為聯盟頂尖球隊。然而,在季後賽中,達拉斯獨行俠針對他不穩定的外線投射,將他「打下場」,導致雷霆將他交易至芝加哥,換來後衛亞歷克斯·卡魯索(Alex Caruso)。這筆交易為雷霆帶來即刻回報,助他們奪得2025年NBA總冠軍,但也為本就問題重重的公牛增添了更多疑問。
賽季中段,吉迪在公牛的進攻核心中難以找到定位,因隊內多名球員同樣需要持球。然而,在將扎克·拉文(Zach LaVine)交易至國王後,吉迪獲得更核心的角色,隨即展現全明星級表現。全明星賽後,他場均34.2分鐘,貢獻21.2分、10.7籃板、9.3助攻與1.5抄截,真實投籃命中率達0.620,堪稱約基奇級數據。這波表現助公牛在最後21場比賽贏下15場,躋身東區第九,進入附加賽,雖最終不敵熱火,但吉迪在敗仗中仍交出25分10籃板的雙十成績。
這引發了休賽期的一大疑問:公牛與聯盟其他球隊會如何評價吉迪在賽季末的爆發?會否有球隊迅速出手,以高薪鎖定他作為進攻核心?抑或他的投射與防守問題、賽季末數據的可靠性存疑,以及市場上薪資空間的匱乏,讓球隊將他視為輔助而非基石,導致他無法獲得理想報價?
截至七月中旬,吉迪尚未簽約,答案似乎已明朗。據報導,吉迪的經紀團隊堅持要求年薪3000萬美元,而公牛的報價接近2000萬美元。雖然多方預測吉迪最終將續留公牛,但雙方顯然尚未達成共識。
在今年夏天大多數交易已完成,且僅布魯克林籃網擁有實質薪資空間(他們也有自己的受限自由球員問題待解)的情況下,吉迪幾乎不可能在市場上找到3000萬美元的報價,除非某隊突然大幅調整財務結構。然而,近期雄鹿與太陽的九位數薪資買斷案例顯示,這種可能性並非全無。現階段,公牛似乎有信心繼續施壓,等待吉迪妥協。
喬納森·庫明加(Jonathan Kuminga):勇士的兩難,他適合當核心嗎?
2021年選秀第七順位、來自已停辦的G聯盟點燃隊的庫明加,被寄望成為金州勇士延續王朝霸業的橋樑,作為「雙軌計畫」的核心,助球隊過渡至持續競爭的新時代。然而,事與願違:詹姆斯·懷斯曼(James Wiseman)的選秀失敗、德拉蒙德·格林(Draymond Green)對喬丹·普爾(Jordan Poole)的爭議一拳、普爾隨後離隊,以及庫明加在勇士隊內角色與表現的不確定性,讓這計畫未能實現。
22歲的庫明加已展現得分能力,近兩季場均25.6分鐘,貢獻15.8分、4.7籃板,投籃命中率49.9%。在56場先發比賽中,他的表現更上一層,場均28.8分鐘,拿下17.1分、5.1籃板、2.7助攻及1.4次抄截與火鍋,投籃命中率51.4%。
過去兩季,能與庫明加同齡且有相似數據的球員屈指可數:阿爾佩倫·申京(Alperen Şengün)、傑倫·威廉斯(Jalen Williams)、埃文·莫布利(Evan Mobley)、切特·霍姆格倫(Chet Holmgren)與傑倫·約翰遜(Jalen Johnson)。這五人皆已簽下鉅額合約,而庫明加仍在等待。
然而,差異顯而易見。莫布利、霍姆格倫與威廉斯在季後賽球隊中展現攻守兼備的能力;申京作為類似約基奇的進攻核心與進步的後場防守者,讓火箭相信他即將成為全明星;約翰遜雖受傷病困擾,但在老鷹展現頂級雙向潛力與進階傳球意識,近兩季場均助攻超過4次。
反觀庫明加,助攻失誤比僅1.3:1,且尚未成為預期的頂級防守者,這對勇士教練史蒂夫·科爾(Steve Kerr)打造的進攻生態,圍繞斯蒂芬·柯瑞(Stephen Curry)要求球員快速傳導、命中三分、瘋狂防守並融入明確角色,是一大問題。勇士交易來吉米·巴特勒(Jimmy Butler),一位高效、低失誤的防守大將,且與庫明加位置重疊,讓角色適配的壓力更加顯著。
問題在於:如果你年僅22歲,擁有驚人運動能力,能輕鬆砍下20分,你會甘於融入角色,還是想成為焦點?
2024-25賽季的最後一個月暴露了勇士的窘境。在例行賽最後一場避免附加賽的關鍵戰,科爾讓巴特勒出戰48分鐘,卻給庫明加「DNP-CD」(未出場-教練決定)。附加賽爭奪第七種子時,巴特勒出場40分鐘,庫明加再次未上場。季後賽首輪對火箭,庫明加有四場比賽未出場,僅在三場比賽中出賽,決勝第七場僅上場7分鐘。第二輪對灰狼首戰,庫明加僅打13分鐘,但柯瑞在首戰拉傷腿筋後,科爾急需持球創造者。接下來四場,庫明加場均31分鐘,貢獻24.3分,投籃命中率55/39/72,但助攻僅5次,失誤8次,勇士在他上場時淨負28分,四連敗出局。
科爾在關鍵時刻棄用庫明加,似乎標誌他在勇士的終結。然而,他在對陣頂級防守時的爆發,彷彿一場試鏡,顯示若有球隊願意給他核心角色,他仍有成為明星側翼的潛力。
他們的未來?
庫明加與吉迪的受限自由球員談判,凸顯了NBA市場的複雜性。吉迪在公牛的爆發讓他追求高薪,但投射與防守的疑慮讓談判陷入僵局。庫明加的潛力無庸置疑,但勇士的角色要求與巴特勒的加入讓他難以融入。這警察,成為明星的機會尚未實現。這兩位年輕球員的未來,將取決於球隊對他們價值的評估,以及他們是否願意接受市場現實的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