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那些球員是2025-26NBA賽季的關鍵X因子?

NBA|那些球員是2025-26NBA賽季的關鍵X因子?

那些球員是2025-26NBA賽季的關鍵X因子?每一支 NBA 總冠軍隊伍,背後總有一位能幫助球隊跨越最後難關的 X 因子。在這裡,我們深入探討哪些球員可能在 2025-26 賽季,成為爭冠球隊的關鍵拼圖。

人們常說,NBA 是一個由「超級巨星」驅動的聯盟。這句話沒錯,但籃球畢竟仍然是一項團隊運動。即便是最耀眼的明星,也需要可靠的隊友幫助他們走向終點線。

舉例來說,看看 奧克拉荷馬雷霆隊。毫無疑問,沒有 謝伊·吉爾杰斯-亞歷山大(Shai Gilgeous-Alexander) 和 杰倫·威廉斯(Jalen Williams) 的貢獻,他們根本無法接近總冠軍的舞台。但即便是現任 MVP 和他的二把手也會承認:若不是 亞歷克斯·卡魯索(Alex Caruso) 的努力,他們無法征服最後的高牆。卡魯索是這一代最佳藍領角色球員之一,他正是那種無形卻不可或缺的存在。

那麼,在 2025-26 賽季,哪些人會成為這樣的 X 因子呢?我們找出了 六位非巨星級別的球員,他們的表現將可能對球季故事產生重大影響。

評選標準

  • 過去三季未入選明星賽的球員,才會列入考量。
  • 雷霆隊的球員不列入,因為我們已經點名了卡魯索,且眾所周知他們的奪冠路徑需要哪些關鍵條件。
  • 鎖定具備實際爭冠或深度季後賽潛力的球隊,因為只有這些隊伍的 X 因子才最具意義。

傑登·麥克丹尼爾斯(Jaden McDaniels),明尼蘇達灰狼

麥克丹尼爾斯可說是所有 X 因子中的 X 因子。自從灰狼在 2022 年讓他成為全職先發以來,他始終展現出 3D 球員的特質。然而,他在持球進攻上的零星火花(例如 2023-24 賽季中投效率達到第 78 百分位),讓人懷疑他是否不只是這一代的 謝恩·巴提爾(Shane Battier)。

在如今的 NBA,單靠「延續性」已經不夠。更何況,灰狼不僅在自由市場沒有補進大牌球員,反而失去了 尼基爾·亞歷山大-沃克(Nickeil Alexander-Walker)。若要避免表現不如預期,他們必須仰賴年輕核心群體的進化。

球隊裡的 特倫斯·夏儂 Jr.(Terrence Shannon Jr.)、羅布·迪林漢姆(Rob Dillingham) 與 杰倫·克拉克(Jaylen Clark) 都是潛力候選,但麥克丹尼爾斯的上限最高。如果他能從高水準先發邁向明星級別,灰狼或許終於能突破西區決賽的瓶頸。

里德·謝帕德(Reed Sheppard),休士頓火箭

火箭隊在休賽期有過大動作,但他們的進攻仍未達到「爭冠球隊」應有的水準。即便有 凱文·杜蘭特(Kevin Durant) 加入,火箭在半場進攻中的持球創造力仍不足以支撐季後賽。根據 NBA.com 數據,他們上賽季的「持球出手有效命中率」僅排全聯盟第 27。

這正是謝帕德存在的意義。這位出身 肯塔基大學 的年輕人,在 2024 年 NBA 選秀以探花身份被火箭挑中,原因之一就是他能替自己與隊友創造進攻機會。在大學那一年,他持球跳投的效率高達第 93 百分位。

然而,菜鳥賽季的謝帕德表現低迷(DRIP 僅第 28 百分位),整季僅出賽 654 分鐘,很難在專注於拚戰績的球隊中爭取上場時間。火箭若想讓進攻體系更均衡,必須期待他在第二年有顯著成長。

2025-26NBA賽季的關鍵X因子?里德·謝帕德(Reed Sheppard)的三分火力將是火箭巨頭拉開空間的重要一環
2025-26NBA賽季的關鍵X因子?里德·謝帕德(Reed Sheppard)的三分火力將是火箭巨頭拉開空間的重要一環

卡梅隆·強森(Cameron Johnson),丹佛金塊

金塊在季後賽曾讓雷霆陷入苦戰。但最終拖垮他們的,還是板凳深度不足——例行賽板凳得分僅排第 27。除了 尼古拉·約基奇(Nikola Jokic)、賈馬爾·穆雷(Jamal Murray)、亞倫·戈登(Aaron Gordon) 與 克里斯汀·布勞恩(Christian Braun) 外,丹佛幾乎沒有人能在關鍵時刻被信任。

小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 Jr.) 通常會是那個值得信任的角色,但他在季後賽受困於傷勢與不穩定,場均僅 9.1 分,與例行賽的 18.2 分相比落差極大。

理論上,強森與波特是相似型球員——身高高、能投外線,偏進攻多於防守。雖然他並未帶來全新元素(除了薪資彈性),但好消息是金塊也不需要他發明什麼新東西。他只要能扮演波特在過去季後賽之前的角色,就足夠讓金塊保持競爭力。

米卡爾·布里吉斯(Mikal Bridges),紐約尼克

在尼克隊名單上,本來可以選擇布里吉斯或 米契爾·羅賓森(Mitchell Robinson),但最終選擇布里吉斯。原因是羅賓森長期傷病隱憂,加上球團對他財務承諾相對有限(布里吉斯才剛在上月簽下一份續約合同)。

確實,羅賓森去年季後賽表現出色,尼克甚至在與 卡爾-安東尼·唐斯(Karl-Anthony Towns) 搭配的雙塔陣容中打出驚喜。但他過去兩個賽季例行賽只打了 48 場,再加上生涯僅 52.2% 的罰球命中率,在季後賽經常會被對手「針對性剔除」。

相比之下,布里吉斯以「鐵人」著稱。而且當這支名單最初被組建時,布里吉斯就被期待成為聯盟頂尖的藍領側翼之一。畢竟,如果你的兩大核心(杰倫·布倫森 Jalen Brunson 與 唐斯)防守能力堪憂,那你就需要用布里吉斯、喬許·哈特(Josh Hart) 與 OG·阿努諾比(OG Anunoby) 三位全能側翼來彌補防守漏洞。

到目前為止,哈特與阿努諾比都兌現了期待。但布里吉斯卻未能打出太多驚艷之處:

  • 防守上,他的 DRIP 排名未進前 120
  • 空間拉扯上,他的三分命中率僅 35.4%。

這與當初他在太陽時期「令人垂涎的全能側翼」印象差距甚大。問題來了:布里吉斯能否回歸他當初之所以受矚目的本質?

如果紐約真心想在布倫森—唐斯時代高掛冠軍旗幟,那布里吉斯的回暖將至關重要。

朗佐·鮑爾(Lonzo Ball),克里夫蘭騎士

自從交易來 多諾萬·米契爾(Donovan Mitchell),並與 達里厄斯·加蘭(Darius Garland)、賈勒特·阿倫(Jarrett Allen) 和 埃文·莫布里(Evan Mobley) 組成四巨頭以來,騎士一直存在「沙漏問題」。阿倫與莫布里有著相似的優缺點,米契爾與加蘭亦然。

騎士這幾年逐漸修補了這四人之間的契合度,但這並不改變一個事實:球隊仍缺少足以在外圍防守的側翼/前鋒群。

多年來,艾薩克·奧科羅(Isaac Okoro) 是騎士在這方面最出色的球員,但他的進攻始終拖後腿(進攻 DRIP -0.7),抵銷了他在防守端的優勢。麥克斯·斯特魯斯(Max Strus) 作為射手與空間點確實帶來更多火力,但若要他擔任主要防守尖兵則顯得負擔過重(防守 DRIP 排名 180 名之外)。至於去年賽季中期交易來的 德安德烈·杭特(De’Andre Hunter),雖能應付更高大前鋒,但面對速度型後衛卻顯吃力。

因此,鮑爾的到來顯得格外關鍵。他是防守端的好手(防守 DRIP 高居第 93 百分位),同時憑藉他的推節奏能力、傳球與逐漸改善的外線,進攻端也足以保持場上價值(進攻 DRIP -0.1)。

從紙面上看,鮑爾是騎士的完美拼圖。唯一的隱憂是:他過去三年只打了 35 場例行賽。

這位前榜眼的身體能否在新賽季支撐下去?克里夫蘭或許在例行賽中不需要他全力出戰,但球隊能否妥善管控他的上場負荷,讓他在整個季後賽保持健康?整個賽季的命運,很可能繫於這個答案。

布蘭丁·波傑姆斯基(Brandin Podziemski),金州勇士

如果說 2025 年西區準決賽第二輪教會了我們什麼,那就是:勇士過度依賴 史蒂芬·柯瑞(Stephen Curry)。

當然,柯瑞在全聯盟 O-DRIP 排名並列第二。若要有人承擔沉重責任,他絕對是最佳人選之一。但問題在於,他如今已經 37 歲,早已不再是那個能夠獨自扛起全隊的巔峰勇士之神。

這位未來的名人堂球星需要更多幫助。而事實也證明,他年邁的兩位副手——吉米·巴特勒(Jimmy Butler) 與 德雷蒙·格林(Draymond Green)——無法再像過去那樣單獨支撐。

勇士迫切需要一位能在明星身旁協助進攻、並在他們休息時提升火力的球員。隨著 強納森·庫明加(Jonathan Kuminga) 的情況陷入僵局,目前陣容中唯一看似能扛下這任務的人,就是波傑姆斯基。

他的二年級賽季起步顛簸,但在一月後逐漸找回狀態。例行賽後半段的 33 場比賽,他場均交出 15.1 分、5.6 籃板、3.7 助攻與 1.2 抄截,投籃命中率 46.6%,三分命中率 41.0%(場均 6.1 次出手)。

如果波傑姆斯基能將這股勢頭延續到新賽季,他不僅能成為勇士在柯瑞與巴特勒之後的穩定第三選項,更能讓球隊增添一次衝擊總冠軍的真實機會。

球隊能否奪冠,往往是靠那些隱形的「X 因子」

NBA 永遠是超級巨星的舞台,但真正決定球隊能否奪冠的,往往是那些隱形卻不可或缺的「X 因子」。
從灰狼的 麥克丹尼爾斯、火箭的 謝帕德、金塊的 卡梅隆·強森、尼克的 布里吉斯,到騎士的 朗佐·鮑爾,再到勇士的 波傑姆斯基,這六位球員或許不是頭條新聞的常客,但他們的表現,極可能決定各自主隊的天花板。

2025-26 賽季,誰會真正成為那個關鍵人物?答案即將揭曉。

延伸閱讀:NBA|在Leonard與快艇的風波中,Adam Silver該判斷聯盟應該在意什麼?

延伸閱讀:尼古拉‧約基奇與「大三元熱潮」!NBA是否該再度限制得分?

Posted in N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