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NBA選秀深度分析來了!每年NBA選秀季到來時,總有些傢伙會讓人跌破眼鏡。那些在首輪末段被選中的球員、次輪秀,甚至是落選秀,往往能在季後賽舞台上發光發熱,成為球隊致勝的關鍵拼圖。
今年的決賽球隊就是最好的例子。印第安納溜馬隊的安德魯·內姆哈德(Andrew Nembhard)在2022年第31順位被選中,現在已經是球隊的主力先發;而老將T.J. 麥康奈爾(T.J. McConnell)更是在2015年落選後,硬是在聯盟打拼了十個賽季,至今仍能在板凳上貢獻重要時刻。
剛剛奪下東區決賽MVP的帕斯卡·席亞卡姆(Pascal Siakam),當年也不過是2016年第27順位的首輪末段選秀,從一個充滿活力的替補球員蛻變成全能明星。
雷霆隊在西區決賽的表現更是經典。三名落選秀盧·多特(Lu Dort)、肯里奇·威廉斯(Kenrich Williams)和亞歷克斯·卡魯索(Alex Caruso)都有重大貢獻,而在前一輪系列賽中,2022年第34順位的傑林·威廉斯(Jaylin Williams)更是關鍵時刻的重要棋子。
雷霆的主力中鋒以賽亞·哈滕斯坦(Isaiah Hartenstein)是2017年第43順位,替補側翼以賽亞·喬(Isaiah Joe)和亞倫·威金斯(Aaron Wiggins)分別是2020年第49順位和2021年第55順位,這些球員都在球隊的成功中扮演重要角色。
這就是我們要聊的重點。不是那些樂透區的天選之子,而是那些在選秀夜可能不會成為焦點,但有朝一日可能成為球隊季後賽致勝關鍵的潛力股。以下是七位值得關注的沉睡者。
德雷克·鮑威爾(Drake Powell)- 北卡羅來納大學新人側翼,19.8歲
鮑威爾並不是那種典型的沉睡者。事實上,他原本被預測會是樂透區的選擇。但在焦油踵隊的新人賽季,他場均只拿到7.4分,選秀行情也因此下滑。
不過,憑藉著雕刻般的6尺5寸身材、7尺的臂展,以及永不停歇的拼勁,鮑威爾展現出了那種每支爭冠球隊都需要的季後賽即戰力角色球員特質。在北卡的新人賽季,對手在他防守下的兩分球命中率只有38.1%,他既能在外線進行換防,也能在禁區提供有效的協防。
進攻端,他是個聰明的傳球手,擅長直線突破並在對抗中完成終結,同時是個可靠的接球投籃手。根據Synergy的數據,鮑威爾90次接球投籃三分球命中率達到40%,這與他高中時期的表現一致,高年級時三分球命中率為40.2%。
鮑威爾的行情下滑部分原因是外界期待他能成為北卡更多的主要進攻發起點。但他展現出的控球技巧略顯僵硬,運球後的跳投也不夠穩定。根據Synergy的數據,他23次運球後跳投只命中7次,包括5次三分球全部落空。
上個月,鮑威爾為公牛隊進行了試訓,該隊擁有第12和第45順位的選秀權。也許到了六月底的選秀夜,他的行情會回升到更接近第12順位而非第45順位。這個回升趨勢已經開始,在出色的選秀聯合試訓中,他展現了所有參與者中最佳的身體測量數據。
而且發展從來就不是線性的。鮑威爾之所以被預測為前十順位,正是因為他在高中時期展現的天賦閃光點,高四時期94次運球跳投命中率達到40.4%。如果他能重新找回這些技能,那麽在首輪選中他就是毫無疑問的選擇。因為即使沒有成為能夠穩定創造進攻機會的球員,鮑威爾確實具備了增強明星球員實力、在季後賽關鍵時刻登場的角色球員基礎。
萊恩·內姆哈德(Ryan Nembhard)- 岡薩加大學大四控衛,22.3歲
內姆哈德是典型的老派場上指揮官,為岡薩加掌控全局,場均送出9.8次助攻,失誤只有2.5次。他有著老將般的沉穩,能夠精準地將球傳給射手,決策相當聰明。考慮到他的身材,他的終結能力也相當不錯,善於利用巧妙的角度和柔和的觸感完成拋投。而且在大四賽季,他的投籃也有了進步。
在大學前三年,內姆哈德接球投籃三分球命中率為37.1%,大四賽季則提升到生涯新高的44.4%。問題在於他的急停三分球。在大三之前,他運球後三分球命中率只有27.2%,大四賽季提升到36.7%。最終,他44.9%的急停中距離跳投開始轉化為實際表現。雖然他的出手量仍然不高,但看到數據上升還是令人鼓舞的,對於他這種身材的球員來說,這點至關重要。
在選秀聯合試訓中,內姆哈德不穿鞋身高只有5尺11寸,體重只有176磅。歷史對這種身材的後衛並不友善。不過話說回來,麥康奈爾在2015年落選後,如今已經是職業生涯第十個賽季,仍在季後賽中扮演關鍵角色。
就像麥康奈爾一樣,內姆哈德,他是溜馬隊後衛安德魯的兄弟,雖然身材不高,但他有足夠的籃球智慧和場上技巧來勝任替補控衛的角色,特別是如果他的投籃證明是真實可靠的話。
科比·布雷亞(Koby Brea)- 肯塔基大學大四側翼,22.6歲
如果球隊在尋找一項可靠的NBA技能,布雷亞的投籃絕對符合標準。他在五個大學賽季中三分球命中率達到43.4%,而且不只是定點投籃。布雷亞的移動就像職業球員一樣,能夠快速脫離掩護、衝刺到位、以完美的平衡站穩腳步並自信出手。他有著超遠的射程、閃電般的出手速度,加上6尺6寸的身高,足以在有防守干擾的情況下完成投籃。這讓他在當今注重空間的聯盟中有著相當高的下限。
此外還要考慮他的傳球能力。布雷亞絕對不是主要的進攻發起者,但他能讓球保持流動,並在運球後展現出串聯傳球的技巧。
關鍵的搖擺技能是他的防守:如果他能變得更強壯,提高橫向移動速度,足以在防守端站穩腳跟,他就能成為山姆·豪瑟(Sam Hauser)類型的季後賽球員。
阿利亞·馬丁(Alijah Martin)- 佛羅里達大學大四側翼,23.5歲
馬丁是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運動員,擁有雕刻般的身材、爆炸性的彈跳能力,以及能夠壓制較軟弱對手的身體對抗水準。這次NBA季後賽展現了身體對抗的重要性,同時也顯示了速度的價值。馬丁似乎永遠不會耗盡體力,無論是全場防守、衝搶籃板,還是作為防守者和切入者在場上飛奔。
在只有6尺2寸的身高下,他不是主要的組織者,五個大學賽季36.4%的三分球命中率也顯示投籃不夠穩定,所以他並不完全符合傳統後場球員的定位。但在合適的體系中,馬丁結合了運動能力、韌性和防守影響力,有可能成為季後賽貢獻者,用實力為自己贏得上場時間。
查茲·蘭尼爾(Chaz Lanier)- 田納西大學大四後衛,23.5歲
蘭尼爾就是個火焰投手。在北佛羅里達四個賽季後,他轉學到田納西,立刻成為大學籃球中最危險的移動射手之一。本賽季他的三分球命中率達到39.5%,而且不只是原地投籃。蘭尼爾能夠在掩護後衝刺投籃,用側步或節奏性的急停投籃來應對貼身防守。他有著超遠的射程、閃電般的投籃機制,以及無論在場上任何位置、面對任何防守都敢於出手的信心。
但儘管有著出色的投籃技巧,蘭尼爾仍有限制因素影響他的行情。他是個身高6尺4寸的小個子雙能衛,根據Synergy的數據,只有13%的出手來自籃下。他也不是組織者,在被要求創造機會時經常失準。但如果球隊需要一個能從板凳上提供微波爐式投籃、能與明星球員配合並拉開空間的射手,蘭尼爾明天就能幫助球隊的進攻。
漢特・薩利斯(Hunter Sallis)-維克森林大學,22歲2個月,側翼
薩利斯是一種你一看就知道「這傢伙會打球」的選手。他的中距離得分能力極佳,身體控制成熟流暢,而且還有傳球意識。他赤腳量身高只有6呎4吋,可能未來需要更多朝控衛型去發展。
但本質上,他還是個純粹的得分手。他大三時命中51記中距離跳投,大四更是暴增到78球,252次出手命中率高達51.2%。三分球雖然不穩定,但他中距離手感與罰球(將近80%)讓人對他的catch-and-shoot三分有信心。如果外線穩起來,他會是個能從板凳出發、攻守兩端都能貢獻的角色型得分手。
楊瀚森(Hansen Yang)-中國青島雄鷹隊,19歲11個月,中鋒
說到這屆最有話題的亞洲球員,絕對不能漏掉楊瀚森。他身高7呎1吋,體格厚實、風格老派,但腳步扎實、籃下手感好,還帶有一點「傳球中鋒」的味道。他在禁區接球後的判斷相當快,不管是背框單打、傳導handoff、或是與隊友打配合都顯得自然流暢,有點像是Şengün或Hartenstein那種「有腦袋」的大個子。他甚至偶爾能拉出來投,外線潛力也不是零。
防守端他在禁區能吃空間、卡位強,也會抓板,但問題是他腳步偏慢,在國際賽面對快速換防或側翼突破時明顯吃力。這部分若無法提升,會成為他能否在NBA生存的最大變數。
但若只看進攻天花板,他絕對有機會成為姚明之後最有發展潛力的中國中鋒。若未來能提升運動能力、補上防守缺口,他的整體天花板會非常驚人。
總結:別忽視名單尾端的魔法
NBA選秀是一場拼天賦的戰爭,但歷史一次又一次證明,名單尾端常常藏著最出人意表的鑽石。今年的這些「冷門新星」,不管是進攻火力爆表的查茲・拉尼爾、手感老道的漢特・薩利斯、還是技巧細膩的楊瀚森,全部都具備「明年此時你會想知道我名字」的潛質。如果他們在對的系統中獲得機會,不只會進NBA,搞不好還能在季後賽舞台上當X因子。
選秀不只是前10順位的故事,真正厲害的球隊,總是知道怎麼在黑馬中找到黃金。這些冷門新秀,就等哪支眼光獨到的球隊出手了。
附錄:七大黑馬關鍵數據對比
姓名 | 年齡 | 位置 | 三分% | 防守評分 | 預估順位 | 最佳模板 |
---|---|---|---|---|---|---|
德雷克·鮑威爾 | 19.8 | SF | 40.0 | 92 | 首輪末 | 伊古達拉 |
瑞安·內姆哈德 | 22.3 | PG | 44.4 | 78 | 次輪中 | T.J.麥康奈爾 |
科比·布雷亞 | 22.6 | SG | 43.4 | 65 | 次輪初 | 塞斯·柯瑞 |
阿利賈·馬丁 | 23.5 | SG | 36.4 | 88 | 次輪末 | 帕特里克·貝佛利 |
查茲·拉尼爾 | 23.5 | SG | 39.5 | 62 | 次輪中 | 鄧肯·羅賓遜 |
亨特·薩利斯 | 22.2 | SG | 34.1 | 75 | 次輪初 | 德羅展 |
楊瀚森 | 19.9 | C | 38.0 | 70 | 次輪末 | 哈滕斯坦 |